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1-25 13:27:19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帮小明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通过解决“买洗衣机”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3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获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着重体现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导入时,我说:“愿意帮忙解决买洗衣机的问题吗?”这种探讨问题的资源来自于学生,缩短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二、体现体验性[+小学教学设计网+}

本节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动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体现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4人小组合作探索“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可以买一台620元的洗衣机?”这个问题,在合作中小组长对组员的任务进行分工、安排;记录员及时记录每人的思考情况;发言员把小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馈。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鼓励学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题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表达多样化;

(3)解题方法多样化,但不是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本节课中,我尊重学生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得生动活泼,大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来。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位加减法、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教学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四、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在开课时以谈话方式导入新课,问学生早上有几个人喝牛奶。我接着说:“小明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并试着自己提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 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环节,理解图意,列出算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解决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在本册第三单元已经学过10以内加减法,列算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

第二环节,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帮助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我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我在这个时候巡视班级,加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去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汇报交流算法。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我可以说:“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学生讨论。

第四环节,讲解凑十法。我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规范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采取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 ……此处隐藏6057个字……开我的说课。

一、研读课本说教材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是课本70—71页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教材主要通过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为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所呈现的物品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安排的活动也都是学生可以操作的,旨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为深刻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学情说目标

在入学前,孩子们已经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几何体有了一些不同程度的感性认识,有的甚至可以叫出它们的名字。可以说在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几何体的经验,但是由于个人生活背景不同,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虽然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难,但要他们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教学目标的规定,结合以上对教材的研读和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这些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结合分一分、认一认、玩一玩等学习活动,积累观察、思考、交流的学习经验,感受分类思想。

3、培养观察、表达和归纳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明确这些基本立体图形的特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本节课难点确定为:在生活中逐步抽象、辨认出基本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三、师生共进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根据儿童年龄、心理及认知规律的特点,结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我采用了引导观察法、合作交流法、操作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来引导学生展开对立体图形特征的探究,并在操作活动中加深认识,发展思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学习的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让他们在观察,发现,交流,操作中,亲身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立足课堂说过程

为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了以下5个教学环节:

1、联系生活———分图形

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思想,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2、交流对比———认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体现生本理念,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安排了方法指引,合作探究,反馈辨析这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方法指引。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学具,先看一看它的形状,再摸一摸面的特点,最后滚一滚,看是否能滚动,从而得出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学会探究立体图形特点的方法。

第二个层次: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刚才的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继续研究其他立体图形的特征,再次体会探究的方法,积累经验。

第三个层次:反馈辨析。通过学生的反馈,质疑,补充,总结,加深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进行特点辨析,巩固理解。

3、游戏巩固————辨图形

本环节设计的猜物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再次巩固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最后落脚到特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辨析上,即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不是正方体,让学生在观察,发现,交流,总结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

4、联系生活—————找图形

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建筑的展示,让学生根据形状特点抽象出立体图形的数学模型,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这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学以致用—————用图形

本环节通过“为什么不把足球设计成正方体形状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今天所学习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顺应理念说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中我将通过各种激励式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板书以教学内容为主,力求一目了然。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初步预设,具体实施过程将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适当调整。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认识图形》。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这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评价目标: 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 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