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4-10-23 16:24:36
化学说课稿

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说课稿 1

1.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等知识,学生对该知识容易理解;

3.教学重难点

离子键、共价键的本质

1、使学生了解离子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学时重点

离子键的本质

学时难点

离子键的本质

教学活动活动1

化学键

第1课时

[设问]自然界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化合物,那么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回答]由离子与离子或原子与原子组合而成的。

[教师讲解]很好,那么离子与离子或原子与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化合物的?

[学生回答]化学键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教师讲解]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的类型,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1、离子键的形成

[演示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黄色火焰,白色烟

化学反应方程式:2Na + Cl2点燃2NaCl

[设问]金属钠与氯气是如何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

(钠原子易失电子,而氯原子易得电子)

Na-e- → Na+Cl+e- → Cl-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讲解]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间通过电子得失而分别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结合成离子化合物。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补充说明]静电作用:带正电的离子与带负电的离子间的吸引作用、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排斥作用、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间的排斥作用

[强调]

①成键的主要原因:电子得失

②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

③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

④成键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⑤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

[设问]应指出NH4Cl、NH4NO3等化合物中也存在离子键,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

[问题解释]略

[过渡]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入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种式子——电子式。

[板书]

电子式

[教师讲解并板书]“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所表示的式子,电子用“· ”或“*”来表示。一般要求要表明成对的电子与未成对电子,并注意对称。另外:

①阳离子的电子式用阳离子符号来表示;

②阴离子的电子式用带负电的方括号来表示,括号内应达稳定结构;

③只用“→”表示形成过程,而不用“=”;

(1)书写方法:

①原子:标出最外层电子数

②简单阴离子:

a:写出最外层子:2、8

b:加上“[]”

c:左上角标出“n-”表明电荷。

举例练习:H、Mg、Cl、O

③简单阳离子:仅在左上角标“n+”表示所带电荷,不要写出最外层电子。(就是其离子符号)

④原子团:

a:写出各原子最外层电子;

b:加上“[]”;

c左上角标“n+”或“n-”。

举例练习:氢氧根、过氧根、氨根。

⑤离子化合物:a:写出阴阳离子的电子式。b:“对称”、“分散”、“美观”。c:对相(18)

⑥离子不能合并。

举例:NaCl MgCl2

练习:Na2O CaO CaF2

⑥特殊化合物的电子式:Na2O2 NaOH NH4Cl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学生练习

NaCl、MgBr2的形成过程。

[课堂小结]

Tags:三节,化学键,课稿,一等奖

化学说课稿 2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 ……此处隐藏33057个字……方程式的步骤 口诀

1、写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2、配 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3、注 短线改引号,条件要著明。

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明。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1、游戏。将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领取一块小黑板和一个塑料盒子,盒子里有各种有磁性的卡片,包括字母、数字、符号等。每个盒子里卡片都能在小黑板上拼成一个完整的化学方程式。1~4组盒子里有干扰卡片,5~6组提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4组分别拼出了硫、铝、铁、镁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5~6组拼出锌与稀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纸笔练习,让学生锻炼眼、手、脑的协调能力,将理论学习知识搭上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2、教材P99:1题、3题、4题。

3、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0、N0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0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化学说课稿 15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辅助教具:计算机、实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导课:引入一个医学小故事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

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

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

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

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

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课件模拟拓展

1、启发学生从图4—24中归纳出原电池的用途。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出课题。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以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信息,阅读有关的资料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材仅以图示简要介绍了原电池的用途,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

2、设计“水果电池”整合小结两极在材料等方面的差别。应用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回家收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时间分配:

导入2’

分组实验25’

总结5’

练习13’

板书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两方面概括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及组成条件,解决导课中留下的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的飞跃。针对本节课的知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一些有梯度的习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强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

教学效果预测通过这样五步教学过程的分步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散,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突出了重点。

《化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