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我受瑞安市立信财会学校的邀请,给成人高复班上课,今天我上的是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如下:
第一, 备课准备充分。
备课首先是备学生。我了解了这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有初中毕业的,也有高中毕业的。我制作的课件是符合中等生,使每位学生都能适应,且能围绕考纲作教学设计,搜集了写作背景和五四散文有关知识,下载了荷塘月色美景图,给学生以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目标明确,落实到位。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积累叠词,赏析美文佳句,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在教学中,我始终把握目标,逐层深入的教学思路,课堂预设落实到位。
第三, 课堂教学轻松活泼。
课堂教学由写作背景导入课文,学生自然把握了本文的文眼之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学生沿着作者颇不宁静的思路,理解了院中的自我,路上的自我,学生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烦闷之事应如何排遣苦闷彷徨的心境。在欣赏荷塘月色时,配上图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在讲到修辞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常用的修辞方法,学习了特殊的修辞方法—“通感”,理出了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的写景顺序,分析比较了描写荷塘上的月光中“泻”、“浮”、“洗”、“笼”用词的好处,这些都是主要的考点之一。从情感方面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作者联想到江南采莲的事,这是一个热闹而又浪漫的场景。与学生探讨时,课堂也是一个活跃的场面。
第四, 课堂练习,效果极佳。
课堂练习设计了辨别字音、字形,修辞方法,阅读赏析第四、五两段,紧扣考纲。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研讨结果表明,有85 %以上的学生无错误,有两位学生几乎不会做,后经指导,能听懂一些,课堂练习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第五, 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出门——游荷塘看月色——回家
(身心烦闷)(自我超脱)(情感失意)
我认为,今天这堂课是成功的,源于准备充分,功底深厚,更主要的是学生的配合,这样的课堂是一种享受,是教学水平飞速提高的一个很好的平台。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2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作为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历来颇受人称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也向来是重点讲解篇目。然而,看过很多老师的讲解,都是讲重点放在了4到6这三段经典段落上,虽说老师的讲法各异,不乏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者,这三段还是有些被“讲烂了”的意味。而作为这篇课文其他往往被忽略地比较多的部分,其实也同样是精品,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例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这样的经典语录便出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
因此,我在准备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不从名段切入。我设计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对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并且把回忆江南采莲事这个部分放在了前面讲。在对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家生平的了解方面,我采用的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先自己找,分析到作者心中不宁静的原因时我再进行适当补充。另外第一课时,我本来还设计了仿写环节,即在讲解第三段时,让学生们仿写“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我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弄清楚它前后的对应和对比关系,学生们不难仿写出很好的句子。遗憾的是,在试讲过程中,有时间限制,我未能安排好时间,将这个环节放进去。
美文美读,《荷塘月色》写得如此之美,正适合这样的教法。反观我在上这个课时,却是将读的环节设计过少,既没有名家朗读,也没有自己的范读。另外,这篇课文如果能够配上适当的图片和音乐来讲,效果也应该更好。我之前倒是想到这一点,后来没有做出让自己满意的PPT来也就放弃了。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课下来,我说话的语气太平淡,显得很没有激情;又多说长句,不便于学生的接受。
总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节课讲得固然有可取之处,然而,更多的是缺陷和不足,接下来需要继续学习的地方还有许多。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3《荷塘月色》这是一篇比较优美的散文,尤其是课文的4、5、6三段。我把教学重点定在了对这三段的赏析上,在课前布置了预习作业,以每一大组为单位,每一大组一段,请学生自行鉴赏这三段。课堂效果很不错,学生积极性很强,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提到作者为什么觉得心情苦闷这一问题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朱自清想离婚”,这与孙绍振关于朱自清心情苦闷原因的“伦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从中引出孙绍振的“伦理论”和钱理群的“政治论”,对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可见,信任能创造美的世界。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4《荷塘月色》是篇诗化般的散文,其语言自然是很美。所以想到要从鉴赏语言着手来赏析这篇课文,对语言的鉴赏是多方面的,好像突然又不知如何下手,刚好看到孙玉老师曾经也对《荷塘月色》的语言进行赏析过,所以就有借鉴,最后定下来。
自上课以来也有近两个月了,一直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今用新课程标准来给学生上课,虽然有努力学习新的教学模式,但仍是有很多不足。尤其在这次“先锋杯”卓越课堂“小组成效度”专题赛课活动中,在众多老师的评价中,各种问题都突显出来。以前没人听课,发现不了问题,如今,经各位老师的提点,才发现,原来问题很多。下面我就说说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心理的紧张。平时面对学生倒也没有紧张心理,但是面对后面坐着的一排听课老师,突然就感觉心快跳到嗓子眼来了,喉咙发干,就怕说错了什么。慢慢的也平复下来,跟着自己的思维来。由此,不得不说,教师的心理素质一定要好。
其次,新课改虽然是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但也是对教师的自身素养的更高要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生掌握到的基础上,拔高他们的高度,而不是说完全让学生学,教师不需要参与其中。这也是对教师素养的更高要求:让学生学,教师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给他们方法。就如在荷塘月色这节课上,我应该给学生一些明确的意见,不能说只是让学生展示。
最后就是,各个评价环节要落到实处。在这节课上,小组互评和最后教师对这节课的评价完成得不是很好。
问题很多,要学习改进的依然很多,只能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要注重对自身语文素养的培养,做一个合格的,新型的教师。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5《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一直以来就是中学课 ……此处隐藏8502个字……较间接的、次要的。
无论政治原因、“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原因,还是家庭失和的伦理原因,都应是外在的、间接的,或说是导致苦闷的诱因,真正原因还在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人天生就是孤独的动物。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一种“社会动物”(达尔文语)。人类生存的这一必然矛盾,是“孤独”产生的根本原因。传说中耶稣被钉于十字架时,他心中除了为人类赎罪的崇高感、悲壮感之外,定还有深深的孤独。他以救人类为己任,却屡遭驱逐追杀,甚至被自己的徒弟犹大出卖。他无私献出博爱,却收获仇恨。他心中怎会不孤独?屈原走在汨罗江畔时,他心中也一定满是孤独。以统一天下、振兴楚国为己任的屈原,纵有内政、外交才能和对楚国的耿耿忠心,怎抵谗佞小人冷箭和中伤?眼看祖国被强秦欺凌甚至灭亡却无能为力,他心中怎能不悲愤、无奈和孤独。近来,也有评论对《荷塘月色》中作者表达的情绪界定为“世人皆醉我独醒”、“曲高和寡”式的智者的“孤独”,这种心理水平的定位,似有违朱先生的“真实”。但我们从原文中所能读出的,确是一种无人理会的苦闷和无可奈何的孤独。朱先生的挚友俞平伯先生,根据朱自清本人的说法对他当时的生存境况作过高度概括:“⑴家庭的穷困和冲突;⑵社会的压迫。”(俞平伯《读〈毁灭〉》,引自《朱自清研究资料》)面对来自这两方面的压力,导致心理的紧张和抉择的茫然,应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内涵,也是朱先生“孤独”的深层原因:生存中的诸多矛盾和痛苦使他欲语还休,烦闷不得释放,难有人理解,便会产生灵魂上莫名的孤独。当然,人的个性、秉赋不同,对孤独的感受与表现方式也有异。有人因孤独求同望断肝肠;有人因孤独痛苦难觅出路;有人则可能寄情山水,到大自然的宁静中去感受自然的细腻和优雅,体味人生“孤独”的矛盾,感悟生命过程的深刻和复杂,如朱自清先生和他们相比,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多么幸福啊!只要我们面对生活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微笑,就不会再感到无奈和孤独!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3《荷塘月色》的第一节课主要是梳理了文章的脉络,并找出作者的情感线索,疏通文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而第二课时,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写“写景状物散文”,重点研读第四、五自然段,让学生学会运用“修辞”和“练字”进行写景状物。
课堂上结合学案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最后的当堂训练“以月色下的张北或月色下的私立一中为话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却不能完成,于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在第三节课的时候,我让小组先自我选拔,每组选出1-3篇相对较好的,并一起帮助改正,然后再讲台上给大家展示,这堂课让我感觉挺满意的,发现了学生们不一样的一面,虽然学生们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完美,还需要打磨,但是,我看到了我上节课的影子,我知道上节课已经在学生的心中打下了烙印,并且学生已经开始尝试着学习怎样去写,我给予了朗读的同学以充分的肯定,“我看到的好多大家的作品也不过如此,今天大家写的片段都很好,这说明只要大家认真去写,并不比那些大作家差,没准那一天我们班的那位同学会成为一名作家,到时别忘了送老师一本书啊?”我所说的话是由衷的,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很大的,关键看你去不去开发它。
在这里,留下你们的痕迹,希望你们将来能走的更远。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4《荷塘月色》历来被人们认为是一篇上乘的美文。我想她的美恰如徐志摩《沙扬娜拉》中那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能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最好的方法便是朗读。做到以情感人,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但如果毫无技巧,一味的朗读,效果也是甚微的。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学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朗读氛围。
1、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我在讲授这篇文章时,一开始就向学生说明这是一篇美文,美文就要美读,然后通过听录音,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感知了课文后,模仿录音大家齐读,教师作适当的点评,但不管学生朗读得如何,教师在某种程度上都应该给予肯定,给学生以充分地信心。
2、精心设计导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准确生动而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有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我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二、重视教师的范读。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示范的影响,其中范读就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
三、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
在整体朗读课文之后,分析重点自然节时可抽几位学生读,然后先让同学发表意见,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其次教师归纳、总结,再次讲明朗读时掌握的技巧。同时,抽取的几位学生可先挑选一下,有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水平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更好地朗读。
其实,优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而且它会像一股清泉流淌学生稚嫩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除此之外,我认为这篇文章要讲的内容非常多,应该有一个取舍,最好不要面面俱到,要善于把握重点,让学生体会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这两节,从月下荷塘中朱自清不写一个月字,却能够尽得月之风姿说起以品味他的高妙。
《荷塘月色》教学反思15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与“淡淡的忧愁”相伴随的,还有“淡淡的喜悦”。
直接抒情的语句在文中不多,学生找出来后也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故转而去寻找体会文中作者描写环境的语句、语段,鉴赏作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运用涵泳法,让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集体朗读,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感受和体味。在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后,注意朗读的指导,语音高低、舒缓、急促、长短的把握。尤其是在对4、5、6三段的朗读指导后,学生可以做到声情并茂,阅读感受、体验品味后学生可以领略视觉美、音韵美、情理美。
叠词,在文中的运用巧妙之处,学生比较难理解。通过反复朗读,可以领略音韵美,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在黑板上,教师进行点拨。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在老师的点拨下,对叠词的作用有深入地了解和感悟,为《听听那冷雨》一文叠词的妙处就迎刃而解了。
基于学生基础较差,可在整体背诵4、5、6三段的前提下,再开始本文的教学。
尽管学生基础不好,但是大部分同学在熟悉课文、查找资料、互相交流的前提下,对文本的解读深度不断加深,故教师无需担忧课堂的冷场。个别学生的表现非常积极,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文本的解读,达到了在阅读文本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