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11 13:27:24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

成功之处

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习呢?我们实际上一直在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

2.找准知识衔接点,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起点就是整数乘法,让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一方面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让学生依托原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本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很轻松地解决了知识架构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的智慧共享、思维碰撞,点燃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脸上也露出合作学习,分享成果的喜悦。

不足之处

1.教学流程的时间把握上,再进行适度调整。

2.个别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没有按照整数乘法的形式,而是割裂了与整数乘法竖式的联系,出现了形如12.5×42=的形式。

再教设计

1.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学困生易犯的知识错误,全面细致设计每一步的教学环节,增强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益。

2.教学流程改为:主问题导学(5分钟)——交流释疑(10分钟)——归纳总结(5分钟)——当堂检测(25分钟)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课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新知。

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理解算法。

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算法阶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改为生动有趣的买风筝情景,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身边的数学,让他们乐学,主动参与。同时,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3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通过例1,例二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而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的写法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我在教学中却将当它是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缩小)多少倍,积就会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0.3×2,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58.6×6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这么写,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我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将58.6扩大10倍,计算的是586乘6了,所以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而不是小数乘法了,最后还得将积缩小10倍。

3、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不足之处:

1.老师落实不到位,比如学生在处理第一个练习时 58.6时,我只是× 6

让学生自己说出了自己计算的方法,没有让学生用笔标一标末位的数。由于“末位”一词没强调死很多学生都被学习整数乘法时是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所迷惑了。

2.在学生说成了结果是351.6时我应该在问一句:为什么小数点点在了6的前面?这样或许就更能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3.学生在总结收获时说用整数计算简便,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能来得及纠正。其实不是为了计算简便才把它看成整数的,而是这里是应用的一种转化的思想,这是一种方法。

4.由于自己的经验不足,导致的课的环节处理不到位,时间安排不合理。

还有个别的小环节,比如在老师领着学生订正完第一道题适时应该让学生同位之间互相说说做题的方法

总之,每一次讲完,磨课后都会有收获,也希望自己的课堂会随着自己的努力而更上一层楼!最后勉励自己:乘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4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 ……此处隐藏7440个字……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还很模糊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

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根据经验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计算是正确的来理解算理。通过课前了解学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会计算,因此,在教学例1时,我并不是直接引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用数学周记的展现,也就是使用的是情景教学策略,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且通

过这个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让学生自主的去搜集看到的小数的信息,吸引学生积极探索并理解计算方法。

然后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方法,计算出答案,学生非常活跃,并且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计算是有道理的,有的同学说:0.8元×3就是8角×3,8角×3=24角,就是2.4元;也有同学说:0.8是8个0.1,8个0.1×3=24个0.1,24个0.1就是2.4,所以0.8×3=2.4;还有同学根据意义用加法来说明。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理由说明计算的正确性,从课前的无意识的计算到现在的理解清楚了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接着让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迁移到2.35×3,学生通过独立的计算和讨论,对小数乘整数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合作学习的策略。

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并且学生是真正课堂的主人。学生理解了计算课不是一味的算,而是需要“悟”。我在注重计算方法的掌握,计算技能的提高的同时,更强调对算理的理解和感悟。摒弃“形式化”说理,让学生经历独立尝试、思维交流、反思评价、再次体验的过程,层层深入,理解感悟算理。这样才会使计算课生动有趣。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4

上了《小数乘整数》这节课,感觉有亮点也有明显的不足,亮点是在探究积的小数点与乘数的小数点关系时的教学片段:

【片段回顾】

例题教学过后,

师:刚才大家在讨论小数乘法的算理时有这样一个感觉,小数乘法的一个关键是小数点的确定,那请大家观察这两个乘法算式,猜想一下积的小数点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乘数里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板书:乘数里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这只是一种猜想,所以我们暂时只能打上问号,那如何来证明发现的规律是否正确呢?

生:要举例来证明。

师:该如何举例呢?谁先来试一下。

生:老师,我举一个例子就能证明这个规律是错误的。

师:请你说一说。

生:1.25=6,小数位数是一位,乘积是整数,所以我认为刚才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是真的吗?(故作惊讶,环视教室)

稍停片刻,听到教室里响起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是的!不是!

师:老师听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说是的的同学一定和这位同学想的一样,说不是的同学一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1.25=6,这里的积本来应该是6.0。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1.2是12个0.1,12个0.1乘5就是60个0.1,60个0.1是6.0。

师:说到这里似乎明白了一些了,老师把这个过程写下来。这样的话乘积6.0还是几位小数?

生:一位小数。

师:那又为何说等于6呢?

生:因为小数末尾的0去掉后小数大小不变,所以将6.0写成6了。

师:对,按照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将6.0写成6,但是我们在探究这个规律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将这个0保留下来,这样才便于我们探究新知。大家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那请大家每人举一个例子来验证一下,刚才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教学反思】

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意料之中,所以当学生出现质疑之时,能有效进行点拨引导,使之能顺理成章地完成探究之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同时又由于过分关注探究这一环节的设计,而将不少课堂时间用在这块上,致使对于小数乘法的书写格式,却有些疏忽了,导致作业反馈中出现有部分学生还是用数位对齐的方法来写两个乘数。这也是对自己课堂教学计划执行能力的一次质疑。

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1、 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从学生认知心理的角度出发,从备课中就充分重视原有知识技能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可能产生的干扰,即负迁移的作用。本课的负迁移影响来自于小数加减法的书写规则(数位对齐)。凭当时(课堂上)学生的板书和巡视(不够全的情况下)过程中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就忽略了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把这个问题作为重点来抓。致使问题没有暴露,而使问题遗留到课后。

2、忽视了对部分后进生学习状态的密切关注,不可否认,比较喜欢和优等生的对话,因为精彩总是出自于他们,奇思异想也往往出自于他们的智慧,与他们的对话更能激发一种课堂教学的热情。而面对后进生,虽然有百般的耐心,虽然总是尽量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他们身上,将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他们,脚步更多地在他们身边停留。但总是有疏忽,这也是老师最感难以掌控的地方。总是希望时间能充足一些再充足一些。总是希望有几张嘴可以同时和不同的学生对话。但是希望总是希望,遗憾总是伴随着。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5

这是践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第一课,虽然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件,小黑板,该做的做了,改写的写了)但课上还是感觉很乱很乱。

其一、教学设计上的问题。

1、学法指导跨越幅度太大,多数学生看着学法指导却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2、内容含量大。两个例题放在一节课,如果是以前的教学方法,时间会很充裕,完成两个例题及相关练习不成问题,可因为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孩子们还找不着门道,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任务没有完成。

其二、学法指导上的问题。

新的模式学生不了解,不知道老师又在耍什么花招,茫然中似乎还在等着接招,却不知学习任务已经布置下去,很多学生倍感茫然,手里端着书,眼睛盯着学法指导,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不仅反映出学生没有自学能力,也说明我在备课时对课堂预设不够,没想到孩子们会如此茫然,如果课前交代一下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他们该怎么做,效果会好一些。

其三、实行过程中的问题。

因为陌生,所以各个环节都显得时间不够用,十五分钟仍然有部分同学没有完成自学任务(有的同学一节课也未必能完成),在检查自学效果时,让后进生汇报,再让后进生更正,因为我对学生不熟悉,在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时关注不到位,以至于在汇报环节浪费很多时间。利用小组合作,对“小数乘以整数”转化成“整数乘以整数”说理过程落实还可以,但当堂训练环节因时间关系,完全取消了。

虽然下午又利用一节专科课(停了)对小数乘以整数这部分知识进行了补充,但学生究竟会了多少,我心里没底。上完课心里如此没底(尤其是数学课),好像还是第一次。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